為什么孩子會游戲上癮?背后的深刻原因,90%的父母,或許不懂
孩子網(wǎng)癮怎么辦?孩子網(wǎng)癮不是簡單的指沉迷*榮耀,和平精英,英雄聯(lián)盟,第五人格等游戲,還包括了看網(wǎng)絡小說,聽網(wǎng)絡小說,刷短視頻,網(wǎng)絡聊天等等,太多未成年的孩子沉迷網(wǎng)癮不能自拔,導致孩子心思都花在網(wǎng)絡上,無心上學,從而導致成績下降,甚至不上學的,賴頌強老師團隊專注于協(xié)助父母,從六個步驟幫孩子改善沉迷網(wǎng)癮的問題。
你或許會認為,是大公司太狡猾了,這些游戲巨頭的員工,不是985就是211,深喑人類成癮之道。他們專業(yè)*,*的工作,就是讓你關注他們的產(chǎn)品,在上面消耗時間。
成年人都難以擺脫,何況孩子。
這道理沒錯,但是背后更深刻的原因是什么呢?
20世紀70年代,加拿大心理科學家亞歷山大為了研究成癮性,做了兩組有趣的實驗。
一組實驗,是將一只老鼠,放進只有兩杯水的籠子里,一杯是普通的水,另一杯,則是混有易上癮物質的"毒水"。
一段時間后,他發(fā)現(xiàn),老鼠特別喜歡喝"毒水",付出生命,都在所不惜。
似乎就和現(xiàn)在的年輕一樣,明知道玩游戲不好,也無法自控,成癮性極強。
但是,接下來他做的另一組實驗,狠狠地打了所有人的臉。
他又找了一批老鼠,放在有普通水和毒水的籠子里。但在這個籠子里,老鼠會有無盡的美食、玩具、還有迷宮式的小隧道,讓它們竄來竄去。結果大出意外,沒有一只老鼠喜歡毒水,即便之前不小心喝過了,也不會再碰。
后來,這個實驗還巧合地在人類群體中出現(xiàn)過,也證實了第二組的結果。
其實就像這場測試所呈現(xiàn),過去我們總以為,孩子沉迷的原因,是游戲太壞了。
然而,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原因。
歸根結底,是很多孩子的快樂太匱乏了,匱乏的不是物質,是成就感、滿足感和激勵感。所以只能通過游戲,獲取內心的需求。
試想,如果孩子的有著充足的陪伴,消遣很多,快樂也是多元化的。
游戲只是其中一項,他還會沉迷其中嗎?
答案不言而喻。
所以如果孩子特別喜歡游戲,不是禁止他做這件事,而是讓他的快樂多元化,這才是根治之道。
如何多元化呢?這3點很重要,特別是*后一點。
可以設置好機制,讓孩子,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什么內容,能夠獲取什么獎勵。
譬做家務,可以拆解為掃地,拖地、擦桌子等步驟,每一個步驟都有小反饋,全部湊齊了,會有一個不錯的獎勵;持續(xù)干家務多少天,還能解鎖成就,得到他某個喜歡的禮物。
這樣通過一系列的設置和儀式感的鼓舞,就能慢慢養(yǎng)成好習慣了。
當然,這個過程里,難度不要過高,要讓孩子有成就感、滿足感和激勵感,這樣他才會持之以恒的,從簡單到困難。一步步,成為你想要的樣子。
娛樂不是洪水猛獸,就像我們前面提到的那組實驗,當孩子有了更多樣化的快樂之后,他自然不會觸碰,或者很少觸碰"毒水"了。
所以,家長更重要的,應當是學會挖掘孩子,不同的喜好,跟他一起互動。
譬如和他一起去跑步、游泳,賽車、制陶,接觸更大的世界,看不同的風景。
不要總由著自己的樂趣,要多觀察孩子的反饋。
更不要自己都只知道玩游戲,看電視,除了進行低質量的消遣,就啥也不干了。
如果自己都不學習,工作/生活一塌糊涂,憑什么要孩子信服呢?
要知道,*好的教育,從來不是告訴他們應該如何,成為什么樣的人。
而是,日復一日地要求自己,為了有*可以親口告訴他,爸爸媽媽做得到,你也可以。
正如前面提到的,毒害孩子的從不是上癮性娛樂,更多都是現(xiàn)實匱乏。
所以,用心陪伴,勝過千言萬語。
我們養(yǎng)個小貓小狗,尚且需要陪著說話,何況是個正常的孩子呢?
總是把孩子丟在一邊,讓他自己去學習,去看電視,去玩手機,憑什么,孩子要變好?
為人父母也是需要考試的,如果不去琢磨怎么當好父母,只是憑本能去對待孩子,高興時,抱來親不夠。
不高興了,恨不得弄死孩子。覺得自己已經(jīng)很好了,畢竟生養(yǎng)就是恩情了。
即便孩子天賦異稟,又能如何呢?
話題聊到這里,也許很多家長依舊會固執(zhí)地認為:
這不過是借口,不過是烏鴉君,找到的歪理,來給游戲開脫的,歸根結底,還是孩子的自控能力不夠,憑什么讓家長背鍋。
少數(shù)人會這么想,也無可厚非,但是游戲消失了,孩子就會變好嗎?
沒了游戲,還會有電視;沒了電視,還會有小說…..即便退回到清代,逗蟈蟈,玩蛐蛐也能讓人沉迷,你禁得了所有嗎?
而且自控能力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人的體能是有限的,身高是有限的, 自控能力也是有限的,單純講自律是一件不靠譜的事,越是強制,越是容易放棄。
所以,與其想著和孩子,做無止境的對抗,不如好好思索,多看看教育方面的書籍,想想如何引導好孩子。
譬如《正面管教》這本書就不錯,作者簡.尼爾森是杰出的心理學家、教育家。
她是7個孩子的母親,18個孩子的奶奶或外祖母。曾經(jīng)擔任過10年的有關兒童發(fā)展的*、*心理咨詢教師。她是18本著作的作者或合著者,育兒相關的書籍,在全球銷量超過600萬冊,是眾多育兒及養(yǎng)育雜志的顧問。
如果有時間,不妨用心卒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