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是*歷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武漢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具有特色的人文景觀。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武漢有什么風俗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 ?
武漢的節(jié)日風俗 ?
1、臘月三十——武漢人最重視的節(jié)日,俗稱"過年"。這一天,全家歡聚一堂,吃一頓豐盛的團年飯。年飯一般要用"三全"(全雞、全魚、全鴨)、"三糕"(魚糕、肉糕、羊糕)、"三丸"(魚丸、肉丸、藕丸)等。近年來人們又在桌子中間置一火鍋,熱氣騰騰,更增添了節(jié)日氣氛。 ?
2、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家家戶戶都要炸制春卷。元宵節(jié)的晚上,人們還要用糯米粉和豆沙餡做湯圓食用,以預祝一年工作圓滿、順利。春節(jié)期間,人們還吃糖炸年糕,以象征新年生活甜蜜、高升。 ?
3、農歷三月三——武漢市民紛紛走出家門"踏青",或登高或臨水游覽。大家邊游玩邊采集地米菜,一方面領略了大自然的風光,另一方面又活動了筋骨。 ?
4、農歷五月五端午節(jié)——武漢人有吃咸鴨蛋、粽子、飲菖蒲雄黃酒及饋贈綠豆糕、杏仁豆腐、八寶稀飯、冰糖蓮子、米面發(fā)糕等去暑敗火食品。冰箱的普及,冰鎮(zhèn)汽水、冰鎮(zhèn)啤酒為人們解除了不少夏日的暑熱煩悶。 ?
5、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武漢人必于這花好月圓之夜,邊吃月餅邊賞月。其中汪玉霞酥餅松、酥、香、甜,為飲酒賞月的上等點心。 ?
武漢過年的風俗 ?
除夕:男人這天要把水缸挑滿,保證3天有水用,這叫“福水長流,子孫富足”(有自來水后,該習俗無形廢止)。然后要收拾屋子,換春聯,貼門神。黃昏時開始祭社,過小年(臘月二十四)時請灶神 “上天言好事”,除夕時灶神已回來,歡迎他“下地降吉祥”。 ?
女人不管多忙,到這天一定要做好全家人的新鞋,這叫“過年穿新鞋(Hai), 喜事一起來”。然后要將牲畜喂飽,囑咐狗不要亂吠,以免嚇跑財神。 ?
年飯:先放鞭驅邪,天亮前吃年飯,“越吃越亮”,吃時魚不能動筷,要“年年有魚(余)”。其間長輩給晚輩“壓祟”錢(今之壓歲錢其實是訛傳)。 ?
守歲:年飯后全家圍爐喝茶聊天,據說這天如果午夜前入睡,鬼魂就會附體。守歲時家里燈都要亮著,午夜一過,家家鞭炮齊鳴(武漢1994年開始禁鞭)。 ?
* ?
聽動靜:五更時鳥雀鳴叫則主豐年,群狗亂吠則主亂象。 ?
觀天色:風宜北,諺曰“北風吹到南,無錢也去擔,南北吹到北(Be),有錢也沒得”。 ?
出方:*起來,衣冠整齊,以酒酹地,拜天地家神,年幼拜尊長,然后燃鞭出門,向喜神方拜,稱為“出方”。 ?
頭三天 ?
接年飯:頭三天不能煮生米,要吃過年時吃剩的飯菜,企盼“有吃有?!?。后來演變?yōu)榧壹抑竺鏃l、豆絲、糍粑當頓。不能向外潑水,也不能掃地,以免走了“財喜”。 ?
拜年:*拜父族,*拜母族,*拜妻族,否則就是“欺祖滅倫,寵妻滅母”。*以后拜親友要先拜那些比自己有錢有勢的,這叫“人往高處走”,否則便一年走下坡路。 ?
送年:*后可繼續(xù)拜年,但要開始焚香敬神了,各寺僧侶出來沿家收年飯,施主們都不吝嗇,謂之“越把越有,富貴長久”。 ?
春節(jié)期間,武漢娛樂很多,有跳獅、雜技、朝山進香等等。建國以后這其中拜年的習俗仍在延續(xù),但形式已有很大變化,*、二、三仍是拜父母、岳父母、邀親友聚餐,或帶孩子逛公園。近三五年才開始去酒樓訂年飯、外出旅游等。 ?
武漢的漢劇文化 ?
漢劇舊稱楚調、漢調,又名楚腔、楚曲,初步形成于清代康乾年間,至嘉道年間走向進一步成熟,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它流行于湖北,遠及湘、豫、川、陜、粵、皖、贛、黔、晉等省的部分地區(qū)。 ?
漢劇的角色行當較為完整,共分末、凈、生、旦、丑、外、小、貼、夫、雜行。各行都有自己的表演程序,對兄弟劇種行當的豐富和發(fā)展有較大影響。在*戲曲發(fā)展歷史上,漢劇為京劇的形成作出過特殊的貢獻,對川劇、滇劇、桂劇、湘劇、粵劇、贛劇等地方戲曲劇種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是研究戲曲板腔體系、戲曲音樂結構演變的重要史料和進行藝術創(chuàng)新的資源。 ?
漢調在*戲曲史上最重大的貢獻是直接孕育了我國稱之為“國劇”的京劇,為慶賀乾隆皇帝八十歲生日,自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大徽班陸續(xù)進京,湖北漢調藝人亦隨徽班“北上”,徽漢相互影響,同時吸取北京的秦腔及昆腔,逐漸融合,演變發(fā)展而成“班曰徽班,調曰漢調”的“皮黃”班,“二黃戲”。從聲腔、板式、樂器、語音、劇目、演員、服飾、砌末等形成了一個上至清王朝慈祥太后所“獨喜”,黎民百姓所“同賞”的新型劇種——京劇。(京劇之稱,乃京城二黃班赴滬演出,由京班演變而來)。 ?
漢劇在歷史上不僅湖北一地,曾有荊河、襄河、府河、漢河四大河派的繁衍發(fā)展。匯入漢河為主的漢調(前期亦稱楚曲、楚腔、楚調等)一直是湖北首出一指的主要地方戲劇種。楚調形成之后,外省而入的昆腔(昆曲)弋腔(弋陽腔),清戲等均曾被楚調所融匯,昆曲劇目中的長短句套曲聲腔,漢劇改造成平板搬演,清戲的劇目也大量改編成皮黃演唱,僅高腔未被湖北漢劇所吸取,由常德漢劇所接納傳唱。 ?
昔日的楚調,在荊楚大地有著“一統天下”的興旺局面。這是由于漢口一地,九省通衢,占地勢交通之利,因居于華中而四通八達;又因經濟商貿物質,經與荊、襄、府、漢四大支流涌入漢水與長江交匯之漢口,商貿經濟帶來了地方戲曲的興盛。地方戲曲的興盛也推動經濟的不斷繁榮,“貨到漢口活,戲到漢口紅”,成為經濟與戲曲共同繁榮的形象寫照。 ?
經過四百年的發(fā)展,漢劇已形成特定的文化內涵。它是歷史悠久的文化記憶,也是具有傳承性的特色文化。隨著漢劇漸漸深入到群眾生活中,它就成了一種較為人熟知的文化現象。漢劇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能夠幫助人們系統地去認識漢劇事物,了解古典戲曲文化的精髓,研究具有地域性的文化生活。同時,漢劇已成為社會生活中的部分內容,對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有著積極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