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它與教學的關系,其價值遠遠不在于形式上的熱鬧,如果運用得好,它將優(yōu)化課堂教學,把學生變成課堂學習真正的主人,從本質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那么如何優(yōu)化*語文老師課堂提問呢?一起來了解下吧。 ?
如何優(yōu)化*語文老師課堂提問 ?
?
一、課堂提問重精 ?
蘇聯(lián)杰出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說:“教師高度的語言修養(yǎng)是合理地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边@就給教師提出了一個高標準要求:課堂提問不僅要講求科學性,還要講究藝術性。那么“精問”就指教師注重提問的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結合,精心設計和提煉一些富有啟發(fā)性、情感性、變通性、挑戰(zhàn)性,富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方向,擴大思考范圍,提高思考層次。沒有思考價值的“淺問題”不提,問題太淺,表面上學生對答如流,實際上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同樣若是問題過難,超出了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學生望“問”興嘆。也是不能達到目的的。 ?
二、課堂提問重度 ?
首先要有一定的難度,教師根據(jù)教學大綱,結合具體課文及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精心設置問題,其問題要有一定的難度,有一定的思維量,而不能是簡簡單單的用“是”、“對”、或“不是”、“不對”來回答的問題,因為只問:“是”“非”對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衡量學生的知識質量都是不利的,在“是”與“非”的判斷中必然有僥幸答對的,久而久之就會使學生存在有僥幸答對的心理,養(yǎng)成不愿積極思考的不良習慣。要使問題有一定難度需要注意三點:一要緊緊圍繞教學內容,有的放矢;二要有新意,有一定的開放性,給學生提供展示個性自由發(fā)揮的空間,不要刻板僵化;三要有一點思維含量,一般直接在課本中可以找到答案的問題要少些,讓學生經過思維加工后找到答案的問題多些。 ?
其次要有一定的梯度,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善于提出條理清晰、合乎邏輯和學生認知心理特點的“階梯式”或“分層式”的問題,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類型的問題,難易應各各不同,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巳知到未知,層層推進,步步深入,最終抓住事物的本質。比如學習《一個*孩子的呼聲》這篇課文可以設置以下問題:這個*孩子是誰?他發(fā)出了什么呼聲?這只是一個*孩子的呼聲嗎?通過他的呼聲你想到了什么?這幾個問題就顯出了一定的梯度。教師提問時就要注意由易到難,由淺入深。 ?
*提問要有一定的廣度,“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這是大語文觀,也是新課改所要求的。因此課堂提問也應該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實際而充分展開,不失時機的拓展學生的思維,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看問題,使學生學有所用,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去運用知識和掌握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 ?
三、課堂提問重情 ?
提問既要重視知識點的落實,達到教學目的,又要注意提問的藝術性、情感性,從而實現(xiàn)情趣教學。所謂情趣教學,即激發(fā)情趣,興趣盎然的教與學。目的是讓老師有感情的教,學生有感情的學。 ?
在教學內容上,首先要把握一篇課文的情感基調。我們知道“言為心聲”,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一篇文章就像一個窗口,通過它可以洞察世態(tài)萬象。因此把握一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把這種感情溶進到你的言語中,感染學生。造成一種情感的傳遞,在課堂制造一種情感的氛圍,以此來感化學生。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教師對教材進行深入的鉆研,善于發(fā)現(xiàn)其中掩藏的情感因素,細致的。從而達到對自己的教學內容了然于胸,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能出能進。例如一個典故,文學常識,小到一個字,一個詞語的講解。 ?
教師要善于思考,善于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趣味因素。不可三言兩語,輕描淡寫的*。對于一個典故,你可以就此講一個故事,學生都喜歡故事。這樣就可以很好的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就比空洞的字詞有意思的多。對于文學常識,教師*用自己的語言來講授,不要用記憶性的思維來回憶,溶進自己的理解,感受。如同講故事一樣講解,這樣就有意思得多,對于一些文學常識可以展開縱向或者橫向的思維,不要因講授知識而執(zhí)意于此。就拿單個的字詞來說吧,漢字是表意文字,是音,形,意的結合體。每一個漢字就是一個世界。 ?
四、課堂提問重效 ?
有效的課堂提問應關注學生的思維品質,在真實、巧妙、具有挑戰(zhàn)性的開放的問題情境中,引導學生參與聽、說、讀、寫的訓練。可以說有效教學提問是教師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評價教學效果的基本控制手段。 ?
有效提問指向的閱讀空間要大——激發(fā)自主閱讀,注重整體把握。以《小蝌蚪找媽媽》為例,這篇課文分別寫了小蝌蚪“詢問鯉魚———錯找烏龜———找對青蛙”的情節(jié),三段內容寫法大致相同,三位教師抓住語文對話,設計了下面三種不同的問題:教師A:小蝌蚪看見鯉魚媽媽問了什么?怎么問?鯉魚又是怎么說的,說了什么?(第二、三次對話問題相仿,略)。教師B:同學們,現(xiàn)在你就是小蝌蚪,當你見到鯉魚媽媽時,心里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教師C:仔細閱讀三次對話,思考:小蝌蚪見到鯉魚、烏龜、青蛙時它們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呢?你覺得這是一群怎么樣的小蝌蚪? ?
五、課堂提問重評 ?
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問手段本身,能鼓勵和督促學生對課程進行及時的消化,認真復習。提問的效果則又優(yōu)化了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回答對的,其原有的認知結構就得到了肯定和強化,回答不對的,就能及時調整改變有欠缺的認識結構。在整個提問的過程中,對回答好的每一句問話,教師、學生都伴隨著進行判斷,學生是否掌握了相應的知識,掌握的程度如何,都應公開進行評價。教學評價決定著課堂教學的走向,影響著教學效果。 ?
*語文課堂提問藝術初探 ?
一、課堂提問要把握住提問的時機 ?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就是說教師要讓學生積極思考,再進行適時啟發(fā)。啟發(fā)學生*的辦法就是把握住提問的*時機。在*語文教學中,由于*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師要創(chuàng)設一定的問題情境,把握提問時機。如果提問早于恰當時機,學生會因為準備不充分,出現(xiàn)啟而不發(fā)的現(xiàn)象;如果提問晚于恰當時機,解決了問題,提問也就沒有什么意義了。要想把握住提問的時機,就要創(chuàng)設一定的問題情境。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結合學生實際和教學內容,把握住提問的恰當時機,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
例如:講授《春江晚景》這首詩時,有學生根據(jù)文中注釋,提出一個這樣的問題:河豚要浮上水面,那不就死了嗎?這個問題如果教師沒有提前預想到,要隨機應變給出恰當?shù)睦碛桑幸欢ǖ碾y度。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借此問題給學生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提問:這首詩是題畫詩,那它的內容是緊扣畫面的,大家想想畫面上究竟有沒有海豚呢?這個問題能啟發(fā)學生想象,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活躍課堂氛圍。經過熱烈的討論,學生一致認為畫面上沒有必要顯現(xiàn)出海豚,這一句體現(xiàn)出了蘇軾題畫詩的核心所在。這樣創(chuàng)設問題,能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
二、課堂提問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
要提高教學質量,實現(xiàn)有效教學,教師就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留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權,引導學生敢于提問,樂于提問,形成師生之間的互動。在*語文教學中,課堂提問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對課文內容的關鍵處提問,二是對課文內容的省略處提問。這里所說的關鍵處是學生不容易理解的詞、句、段,在關鍵處提問,可以起到以點帶面的效果,加深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省略處是作者的一種寫作手法,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想象。 ?
例如:學習《詹天佑》這一內容時,學習全文的關鍵在于把握文章的中心句。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找出課文的中心句,再引導學生根據(jù)中心句提出一些問題,如課文主要寫了哪些問題?其中的重點是什么?為什么說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工程師?詹天佑的愛國思想是通過哪些語句體現(xiàn)出來的?這些問題都是根據(jù)課文的中心句提出的,可以讓學生模仿老師學會提問。一些作者為了體現(xiàn)行文的簡潔特點,會使用簡略、省略等寫作方法。*生非常富有想象力,教師可以通過設計一些問題,引導*生對省略處進行充分的想象,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
三、課堂提問要注意問題的多元性 ?
課堂提出問題的多元性是說問題的多方面、提問對象的多層次及問題解決的多角度等。在*語文教學中,課堂問題可以是教師提出的,也可以是學生提出的,還可以是作者提出的。精讀課文時,可以在預習、思考、練習環(huán)節(jié)設計一些問題,閱讀課文時可以在閱讀提示中設計適當?shù)膯栴}。問題的涉及面要廣,可以涉及課文內容,也可以涉及到課外知識。教師要利用這些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問對象的多層次,是說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出不同層次的問題,以便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
對基礎較差的學生,可以設計一些簡單的問題,讓學生通過回答體驗成功的喜悅,樹立自信心;對成績一般的學生,可以設計一些難易度適當?shù)膯栴},讓學生能夠通過稍加思索獨立得出答案;對成績較好的學生,可以設計一些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問題,讓學生通過一定的深思獲取答案,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多角度解決問題是說一個問題能從多個角度給出答案,答案不是*的。如要理解重點句子,可以讓學生查字典來理解,也能讓學生根據(jù)上下文來理解,只要和原文的意思相差不大,能把握住中心意思就可以了。 ?
四、課堂提問要把握提問的“度” ?
*語文課堂提問要把握提問的難易度。根據(jù)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認知領域主要有識記、領會、應用、創(chuàng)新等層次。所以,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這一規(guī)律,把握問題的難易度。 ?
例如:學習《狐貍和烏鴉》時,可以先設計識記型的問題,從整體上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狐貍見到烏鴉嘴里叼著一塊肉后,它對烏鴉說了什么話?烏鴉對此是如何反應的?再設計理解型問題,提高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狐貍用什么方法騙到了烏鴉嘴里的肉?你如何看待狐貍?*設計創(chuàng)新型問題,提高學生的思維與創(chuàng)新能力:烏鴉發(fā)現(xiàn)自己被騙后,會想些什么呢?同時還要把握時間度。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后,要給學生留出充足的思考時間,并且在學生回答問題后,不要急于評價,給其他學生留出評價的時間,然后再評價學生的回答。 ?
*低年級語文課堂提問的技巧 ?
一、因需發(fā)問 ?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動,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重點疑點進行討論,有助于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進行即時評價和反饋,因此課堂提問對課堂教學的成敗往往起到關鍵的作用。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課堂教學中提問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據(jù)課堂教學的具體需要來發(fā)問。一方面,在需要發(fā)問的地方,在使用提問能更有效的促進教學的時候,教師就要精心設計好問題,充分發(fā)揮課堂提問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在無需發(fā)問之處,就要堅決不發(fā)問,多而濫的提問會令學生失去冷靜思考的時間與空間,甚至會導致學生的畏難情緒或厭煩心理,這樣課堂提問就失去了它的實際意義。 ?
縱觀整個課堂教學過程,教師可以從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具體需要出發(fā),采取相應的策略來精心準備課堂發(fā)問。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用指向明確、突出主題的問題導入課堂內容,也可以巧設來源于生活的問題,創(chuàng)設實際生活的問題情境來導入課堂內容。在引領學生進行課堂內容探究環(huán)節(jié),可以設計開放性的問題,比如思考角度上具有開放性的問題,或最終答案具有開放性的問題。在鞏固深化課堂知識環(huán)節(jié),可以抓住課堂所學知識的重難點、興趣點、聚合點或發(fā)散點設計課堂提問。在課堂知識的總結延伸環(huán)節(jié),應注意結合知識目標來設計問題,以梳理全課知識;另外還要針對語文思想方法設計問題,以激發(fā)發(fā)展學生的語文思維。 ?
二、因材施問 ?
我們在教育教學中一再強調要因材施教,在課堂提問上當然也要因材施教,具體而言就是因材施問,就是要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來設計實施課堂提問。課堂提問不但要符合*生的年齡特點,又要符合*生的認知水平,要盡量做到恰如其分。 ?
恰如其分的課堂提問應當是學生利用已學過的知識再加上認真思考后就能回答,這樣的課堂提問不僅能推進教學過程的發(fā)展,而且可以激發(fā)*生的學習興趣,點燃他們的思維火花,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望,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反之,如果課堂提問與*生的實際水平不符,過于深奧則會使*生無從下手不知如何回答;過于淺顯則不利于*生思維的發(fā)展和學習能力的提高,進而導致*生失去對于語文學習的興趣,影響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針對*生的實際情況,實施因材施問。 ?
?
要在實際教學中實施因材施問,教師就要針對不同知識能力水平的學生設計不同梯度的問題。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可設計一些考察對于信息的查找或記憶類型的問題;對于中等水平的學生,可設計一些理解型的問題,并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話把分散、蘊含在課文中的知識加以概括綜合;對于學習好的學生,可設計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性質的問題,要求學生開動腦筋,進行綜合分析,探究原因,判斷真假,并創(chuàng)造性地回答問題。 ?
比如,在教學《生死攸關的燭光》一文時,可以對基礎薄弱的學生設計問題:“課文中的人物有哪些?”以增強他們的自信。針對中等水平的學生,可以設計這個問題:“課文中哪個地方讓你感受到生死攸關?”引導學生去認真閱讀和思考,鍛煉學生的閱讀和思考能力。對于學習好的學生,可以把問題設計為:“文中伯瑙德夫人及孩子們?yōu)榱搜谧o藏在蠟燭中的絕密文件,如何巧妙地與敵人周旋?”讓學生通讀全文,然后進行綜合分析和思考,*得到答案。 ?
三、因疑引問 ?
課堂提問的目的,一方面在于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動,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另一方面在于引導教育學生學會質疑提問。而后者往往為大家所忽略,卻又更為重要,因為學問本身不但包含了學習,還包括了質疑提問。愛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彼芎玫仃U述了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提問能力的重要性。因此,要優(yōu)化*語文課堂提問,就需要緊扣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提問這個目的,注重進行引導性的提問,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質疑、發(fā)問,即因的引問,或者說帶著特定的目的進行引導性的課堂提問。 ?
要做到因疑引問,教師就要精心設計一些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的疑問,引導他們大膽質疑提問,在不斷的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學習了掌握課堂知識,并鍛煉提高學習質疑能力。如在教學《只揀兒童多處行》這篇課文時,我首先請三名學生讀一讀課題,他們讀課題的語氣不一樣,因此表達的情感也不一樣。于是,我說:“同學們,剛才這三位同學讀課題的讀法是不同的,說明他們對這篇課文有不同的疑問。那么,你讀了這個課題以后有什么疑問呢?” ?
生1:課題中有一個“揀”字,這個“揀”字是什么意思? ?
師:是呀,“只揀兒童多處行”中的“揀”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
生2: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說買水果時要揀,揀就是挑選的意思。 ?
生3:為什么要“只揀兒童多處行”? ?
師:同學們,你們剛才提出的問題很有價值,值得我們去研究。這些問題的答案在課文中都有,現(xiàn)在請你們仔細地讀一讀課文內容,在課文中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
*語文課堂教學提問策略研究 ?
一、開課時提問 ?
1、激趣法 ?
“興趣是*的老師”,學習興趣是語文學習活動中最直接最活躍的意向心理因素,它對于維系注意力,增強理解能力與記憶能力,激發(fā)聯(lián)想和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喚起情感體驗,都具有積極作用。在開課的時候,以學生感興趣的知識設問,便于激發(fā)學生求知的欲望。如在教學*上冊《玩出了名堂》這篇課文時,教師在開課時就可以提問:“同學們,我們都喜歡玩,也希望能在玩中獲得樂趣。下面誰來說說自己平時都喜歡玩什么游戲?是怎么玩的?在玩中你得到了什么體會?在玩中又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我們即將學習的這篇課文,主人公列文虎克是怎么玩的?他到底玩出了什么名堂?有沒有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這些問題一拋出,學生們就很有興味的議論起來了,這樣教師就把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了。 ?
2、破題法 ?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們或是表達中心思想,或是概括主要內容,又或是文章描寫的對象等等。因此,教師可直接采用破題法導入新課,這樣往往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學生做到對全篇課文主要內容準確的理解和把握。例如,在教學《永生的眼睛》時,板書課題后,即組織學生展開討論:讀了這個課題,你們會想到什么呢?從題目你得到了什么啟發(fā)?學生們熱烈討論,并各自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我認為這篇文章一定是以‘眼睛’為線索的?!薄把劬κ怯脕砜礀|西的,那么為什么要加上‘永生’二字呢?”“我想這個眼睛不是一般的眼睛,它應該蘊含著某種象征的意義吧?”……學生的一番爭論,盡管有認識深淺之分,但可貴的一點是他們個個都動了腦筋,都認真地想了,都對新課的學習充滿了求知的欲望。 ?
然后老師進行小結:“大家講的都有一定的道理,課文記敘的是琳達一家三代人已經捐獻眼角膜和準備捐獻眼角膜的動人事跡,贊揚了琳達一家人高尚的情操?!劬Α凵涑龅氖侨诵缘纳屏寂c美好,‘永生’則弘揚了關愛他人、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必將世代相傳,永不泯滅?!蓖ㄟ^對課題的剖析,不僅使學生對新課的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且基本抓住了文章中心,掌握了文章線索及其脈絡。與此同時,學生的想象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培養(yǎng)和訓練。 ?
二、課中根據(jù)課文內容提問: ?
1、如質疑法 ?
學貴有疑,“學生疑,疑生思,思生悟,悟生進。”可以說,質疑是開放性學習的前提。對課文中某一句話或某一個情節(jié)質疑,激發(fā)學生釋疑的欲望,不斷探究課文,讓他們逐步得到正確的答案。例如:在教學五下《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課時,當讀到“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時”,教師可以提問:在德國,人們這樣養(yǎng)花,他們圖的是什么呀?難道德國人認為花的脊梁比花朵還要好看嗎?學生這時也納悶,但讓他們接著往下讀就知道了:原來德國人養(yǎng)花是要給外面的人看的。經過老師的提問,德國人那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民族特色就體現(xiàn)出來了。 ?
2、階梯法 ?
階梯法是指需要解決的問題比較深奧,或范圍太廣,作答難度過大時,可以將它轉化為一系列小題、淺題,或以舊探新,或鋪路搭橋,或同類啟發(fā),觸類旁通,以平緩坡度,化難為易。例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課文結尾處時,教師問:小女孩慘死在大街上,可為什么還要寫“新年的太陽升起來了”呢?學生恐怕一時還逾越不了這個鴻溝。教師可以先提幾個基礎的問題:太陽升起來了預示著什么?學生可能這樣答:不再寒冷了,開始溫暖了。老師又問:太陽出來了,開始溫暖了,小女孩就可以生活得很好了嗎?學生可能答:不可能,因為他們仍然處在社會的底層。 ?
老師又問:他們會過什么日子?學生可能答:仍然是窮苦的日子。這樣幾問后就不難理解,作者這里描寫太陽暗示讀者,冷酷的大年夜已經過去,新的一天、新的一年又來了。這一天是溫暖的,然而社會卻是寒冷的。小女孩生前挨餓受凍,而現(xiàn)在,她小小的尸體仍孤零零的躺在這大街的角落里,窮人的命運并不因新年的到來而改變。循序漸進,階梯式的提問方法就能達到對難點理解的高度。 ?
3、發(fā)散法 ?
同一問題根據(jù)當前給定的信息和記憶系統(tǒng)中存儲的信息,沿著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從多方面尋求多樣性答案,這樣做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發(fā)展學生的智力,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一題多解,積極動腦的能力。又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小女孩的另一只鞋“叫一個男孩撿起來拿著跑了,還說將來有孩子了可以拿它當搖籃”,如果當時你在場你會怎么做?有的可能說自己去幫小女孩追回鞋子并呵斥小男孩的不禮貌行為,有的說讓小女孩到自己家里去取暖,還要把自己的鞋子送給她,有的說會給她幾個錢,還有的可能會說讓父母收養(yǎng)這個可憐的孩子……這樣的問題不僅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還能充分體現(xiàn)他們的愛心。 ?
4、想象法 ?
心理學告訴我們,想象是對頭腦中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過程,它是人類思維活動中最神奇的一部分。不局限課文內容,而是根據(jù)課文內容讓學生去想象的提問,這樣的提問可以讓學生挖掘課文內涵,以加深理解,同時能使學生思維得以擴展,想象力得以提高?!跋胂罅Ρ戎R更重要”,在教學中教師通過提問使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去探索大千世界的一切,在神游的天地里任意馳騁,并在神游之中體會讀書入境的妙趣,進而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想象力。 ?
例如:在教學《凡卡》一文時,文末“他在夢里看見一鋪暖炕,炕上坐著爺爺,耷拉著兩條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鰍在炕邊走來走去,搖著尾巴……”先讓學生想像文中描述的這個畫面,再理解省略號的意義。經過學生的想像和補充,凡卡的甜美的夢境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冷酷無情形成了極大的反差,更加容易引起人們對凡卡的同情,也更痛恨那個黑暗的舊社會這樣,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在理解這句話意義的過程中就進行了分析綜合、想象比較、判斷推理、概括抽象等多種思維活動,提高了分析理解句子的能力。 ?
三、課文結尾處提問: ?
1、如延伸法 ?
在課文的結尾處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往往能夠深化主題,帶動對課文更深刻的理解。例如:在教學《生日禮物》一課時,在總結課文時,因為媽媽愛我,所以送給我一只小鳥作為生日禮物,而我又把這只小鳥送給大自然,這是為什么呢?學生以此類推就很快明白是因為我愛大自然,教師再趁此對學生進行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教育。 ?
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它與教學的關系,其價值遠遠不在于形式上的熱鬧,如果運用得好,它將優(yōu)化課堂教學,把學生變成課堂學習真正的主人,從本質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有觀點認為提問是教師最重要的語言活動,是教師所有教學技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教學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因此,我們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認真學習新知識新理念,積極研究提問藝術,使學生在課堂的每一分鐘里都充滿著強烈的求知欲望,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達到獲得新知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