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關于孩子繪畫的問題解答(父母對孩子繪畫的期望)
孩子學習?對于所有的家長來,*關心就是孩子的學習,對吧?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成績呢?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因素有哪些?左養(yǎng)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影響孩子學習的主要因素有22條之多,家長你了解幾條呢?
*:陳燦銳
孩子幼小的心靈需要呵護,
借助曼陀羅繪畫的方式,
我們能從那些稀稀疏疏的線條里,
感受更多的愛與理解。
"當果果聚精會神地在大圓中畫了兩條道道,說是我們吃飯的筷子時,我內心一陣感動。2歲多的寶寶把線條畫得如此筆直是不容易的,這說明她是非常用心的。她把這用心畫出來的小筷子送給我,我感覺到我們的心距離很近,很溫暖。"
這是陳燦銳老師在陪伴孩子進行曼陀羅繪畫過程中的一個片段。
簡單來講,曼陀羅繪畫就是在紙上畫一個大圓,讓孩子在圓中自由涂鴉或繪畫,或者讓孩子在給定的模板上涂色,根據需要,成人也可以和孩子共同繪畫。
曼陀羅繪畫是一種表達性藝術治療。
表達能宣泄、疏通及轉化情緒,從而緩解兒童內心的焦慮、恐懼及悲傷等;藝術則是有節(jié)制地控制及調節(jié)心理沖突,從而升華矛盾,提高適應力;曼陀羅結構又能激發(fā)心理復原力,起到治愈與開發(fā)潛能的作用。
解決孩子成長中的問題
2歲半的丫丫由于從小與父母分離,所以,對自己的小毯子特別依戀,即便小毯子很臟很破,還是每天帶在身邊形影不離。
早上媽媽上班的時候,丫丫也總哭哭啼啼不肯讓媽媽走,媽媽就把丫丫帶到陳老師這里做心理輔導。
開始的時候,丫丫用藍色水彩在大圓中畫了一條毛毛蟲。陳老師在圓的左下角畫了一片葉子。
"為什么要畫葉子呢?因為我無意識中覺得丫丫這個與父母有著分離焦慮的小女孩是需要保護的。而柔軟的葉子,能給毛毛蟲*好的保護。"陳燦銳說。
看到了陳老師的葉子,丫丫馬上在葉子上又畫了一條毛毛蟲。丫丫說,毛毛蟲在葉子上睡覺呢。
"毛毛蟲躺在像小床一樣柔軟的葉子上,就像是在我的懷抱中,我感覺到了丫丫對我的依戀。這也說明,在陪伴她的過程中,我們的心理距離越來越近了。"
接著,丫丫畫了在草地上的小白兔。 "只有小白兔一個人在草地上,爸爸媽媽都工作去沒有人理她。"丫丫說這句話的時候,語速很慢,眼神似乎顯得有些無奈。
"小白兔有點孤獨是嗎?"陳老師回應了丫丫。
要想和孩子有心靈深層次的聯結,就需要給他們更好地陪伴,去理解他們的內心感受。于是,陳老師安慰丫丫:"草原上除了小白兔,還有其他動物嗎?"
丫丫說:"還有袋鼠。"陳老師畫了袋鼠的耳朵,說:"小白兔,你好,我是袋鼠,我來陪你玩吧,有我在,你就不會孤單啦。"
丫丫高興極了,她說這是只袋鼠媽媽,她在旁邊畫了一個圈,告訴陳老師這是袋鼠寶寶,它正在媽媽的懷里吃奶呢。在繪畫的過程中,丫丫把對媽媽的依戀轉移給了陳老師。
陳老師建議媽媽在生活中可以用曼陀羅繪畫的方式陪伴丫丫,陪伴過程中,注意觀察和回應孩子的情緒。媽媽按照陳老師的方式做了,感覺和丫丫越來越親近了。
慢慢地,在爸爸媽媽的鼓勵下,丫丫發(fā)現幼兒園很有趣,她認識了新朋友,也學習了很多新的知識。逐漸地,丫丫把對陳老師的依戀轉移到了幼兒園的生活中。
修復孩子內心創(chuàng)傷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有時也會遭遇一些創(chuàng)傷性事件,比如父母離異、親人亡故或者地震火災等等。
在這種情況下,進行曼陀羅繪畫治療可以有效疏導孩子的情緒,修復內心的創(chuàng)傷。
3歲的洋洋出生不久父母便鬧離婚,經常控制不住憤怒,雙方大打出手。所以,洋洋內心充滿了憤怒和恐懼。
上了幼兒園后,洋洋總是躲在角落里,完全無法融入集體,有的時候還會出現傷害小動物的行為。老師建議父母讓洋洋在家調整一段時間。
"父母離異會讓孩子內心充滿憤怒與恐懼??謶譄o人承載,憤怒無處宣泄,造成孩子社會適應不良,甚至會把情緒發(fā)泄在比他弱小的小動物身上。"陳老師說。
在陳老師的咨詢室中有很多曼陀羅模板,洋洋選擇中間有一個小圓,四周被梯形圍起來的模板。
陳老師說:"很多時候,我們在別人面前表達自己真實情緒是會有防御的,比如別人怎么看我,人家能接納我嗎?模板常常讓孩子覺得不過就是在模板上涂色而已,從而放下心理防御,安心繪畫。那么,表達的內容也就更加真實。"
接下來,他選擇了紅色,開始很認真,畫著畫著就用紅色和橙色在外圈涂,越涂越快,能夠明顯感覺到他內心的憤怒。
之后,他選擇了黑色的蠟筆,在里面亂畫,一邊快速地轉,一邊說這是龍卷風來了。陳老師問結果如何?他說龍卷風會把人給刮跑了。
陳燦銳說:"爸爸媽媽鬧離婚,對于小孩子來講,內心中會有很強的憤怒和焦慮。3歲孩子語言發(fā)展尚未成熟,他們沒有辦法直接用語言表達內心,而曼陀羅繪畫剛好給孩子情緒表達提供了一個出口。"類似的曼陀羅繪畫每周陳老師陪伴孩子畫一次,其他時間,陳老師建議家長陪著孩子在家里畫。
陳老師給媽媽提了如下建議:
1.不要干涉孩子畫什么,只要陪伴跟隨;
2.可以適當問一下,孩子畫的是什么?
3.理解和回應孩子的情緒。
經歷了這樣的一個過程,慢慢地,洋洋的曼陀羅繪畫中色彩越來越豐富,線條也變得均勻有序起來。
在現實生活中,洋洋的情緒穩(wěn)定了很多,在小區(qū)里玩的時候,更愿意參與其他小朋友的活動了。當然,傷害小動物的行為再沒有出現過?,F在媽媽正和幼兒園老師商量,幫助洋洋重返幼兒園。
讓親子共同成長
陳燦銳認為,親子共同繪畫曼陀羅的過程,讓父母在觀察孩子的同時覺察自己,親子共同成長,這對孩子的幫助是極大的。
7歲半的樂樂原本活潑開朗,可是,上了**之后,一下子變得孤僻內向,上課經常走神,好像有心事。究竟發(fā)生了什么呢?樂樂自己也說不清楚。在陳老師的指導下,媽媽陪伴孩子進行曼陀羅繪畫。
*幅畫,果果選擇了藍色的油畫棒,在大圓中用力地畫道道。畫完之后,把油畫棒扔在了一邊,就什么也不做了。
濃重的藍色讓樂樂媽覺得有些陰冷。按理說,7歲多的孩子繪畫總要有一些具體的形象吧,簡單的圖形、陰冷的顏色,讓原本就焦慮的樂樂媽內心更加不安。
于是,她試圖引導兒子:"你們學校不是有一片草坪嗎?"于是,樂樂媽在大圓的右下角畫了小草。"來,兒子,你來接著畫。"
樂樂媽話音未落,樂樂拿起黑色油畫棒,在媽媽的草上使勁涂抹,不一會兒,黑色就把草全覆蓋了,"我要吃了你的草!""你這孩子!"看到樂樂的表現,媽媽的火"騰"地一下上來了,恨不得打他兩巴掌。
*次的親子曼陀羅繪畫,樂樂媽心中充滿挫敗感,更為兒子擔憂。
"藍色通常代表了憂郁。"陳老師說。"從畫中濃重的色彩中可以感覺到,樂樂花了很大力氣來涂抹這些道道,這很像是憤怒的表達。"不難看出,樂樂在新的學校環(huán)境中一定發(fā)生了什么事情。
這時候,如果媽媽很焦慮,反而親子間情緒互相影響。陳老師建議樂樂媽媽在樂樂繪畫的時候,不要刻意去引導,這個階段,以孩子表達為主。
接下來的日子里,樂樂媽媽陪樂樂又進行了幾次曼陀羅繪畫。
有一次,當樂樂畫了一條八爪魚的時候,樂樂媽媽畫了水草。在水草畫出的一瞬間,樂樂媽媽忽然感覺,其實自己的筆觸是多么凌亂啊!
看著自己凌亂的筆觸,樂樂媽媽忽然意識到,原來,自己的內心中不僅充滿了焦慮,還有很多對兒子的不接納、憤怒。"如果我是這樣的心態(tài),怎么能幫到兒子呢?"樂樂媽忽然領悟。
當感受到這些的時候,樂樂媽媽忽然間覺得內心中平靜了很多,她靜靜地坐在書桌前,陪伴樂樂,不一會兒,樂樂又畫了螃蟹、貝殼。
"兒子在表達什么呢?"*次,樂樂媽媽不是帶著評判,而是充滿了好奇地看樂樂的畫。"八爪魚和小螃蟹、小貝殼有什么關系啊?"
神奇的事情發(fā)生了,兒子這次不僅沒有排斥媽媽的問題,而且開始娓娓道來地講故事。
八爪魚是大海中的小霸王,它每天橫行霸道,搶別人的食物……
講著講著,媽媽才知道,原來在樂樂的班里有幾個男孩子特別霸道。有一次,他們搶了樂樂新買的橡皮,樂樂不肯,于是,發(fā)生了沖突,他們打了樂樂,還警告樂樂不許告訴家長和老師。
本來新環(huán)境樂樂就沒有完全適應,小霸王的警告更是讓樂樂感到害怕,他心里很憤怒,但又不敢和別人講。
當樂樂把這些講出來后,媽媽終于松了一口氣。接下來的日子里,通過和老師溝通,對樂樂進行情緒疏導等方式,樂樂的情緒終于恢復了平靜。
還有一點很關鍵的是,樂樂媽在曼陀羅繪畫的過程中,感受到了曼陀羅的魔力。看來,要讓孩子成長,父母的成長很關鍵。
父母陪伴孩子繪畫注意這3點
1.帶著陪孩子玩兒的心態(tài)進行曼陀羅繪畫
"曼陀羅繪畫確實可以反映出孩子內心的情緒和想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父母是帶著窺探孩子的心態(tài)讓孩子進行繪畫的話,那么,就本末倒置了。"
陳燦銳說,"其實,要想真正了解孩子,要能放下成人的姿態(tài),帶著陪孩子玩兒的心態(tài)體貼孩子,關心孩子。當我們和孩子的心理距離拉近了,孩子會自然而然地把他的內心世界呈現給我們。"
2.啟發(fā)孩子講故事
孩子畫一只狗,我們說:"哎呀,這只狗很漂亮(難看、兇)啊!"這樣我們就沒有給孩子足夠的表達空間,而是做了一個判斷。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問的是:"這只狗在做什么啊?"這樣的話,孩子便可以充滿想象力地去表達自己內心的故事了。
但是如果我們說:"哎呀,這只狗還少一只耳朵,這只狗是不是要加一個鼻子。"這樣的話,就變成了畫得像不像,寫不寫實了。而如果我們問:"這只狗要去做什么啊?"他們便可以進入講故事的狀態(tài)來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
3.給孩子"夠得著"的引導
如果2歲多的寶寶想畫一只鴨子,但是畫不像,父母急于把整只鴨子的形象畫出來,這時候,對于只會畫圈圈道道的2歲寶寶來講,他們會覺得爸爸媽媽畫的形象遙不可及,有些孩子甚至因為覺得自己畫得不好而選擇不畫了。
此時,如果孩子需要父母陪著一起畫,那么,不妨在孩子繪畫的基礎上添一個嘴巴,或者加一些羽毛,這就夠了。
這樣,既讓孩子覺得有可以提升的空間,同時這個提升是自己能夠夠得著的,才能更加激發(fā)孩子繪畫的興趣,更愿意表達自己。
劉聰文家庭教育*為什么接下來不再給青少年兒童(孩子本人)提供免費咨詢?
*,占用了平臺大量人力物力,幾乎三分之二。
第二,就是提供咨詢后,可以暫時緩解,但一回到家,或過幾天又會打回原形,所以家長不咨詢或沒有覺知,那么我們做再多也沒用。
第三,錢丹塞恩心理平臺正在轉向家庭教育,主要為家長,學校提供專業(yè)的家庭教育指導,系統(tǒng)平臺,大數據*測評,動態(tài)評測等技術和軟件支持,這樣可以從根源上去真正解決孩子的問題
因為很多家長,為了孩子,不是不愛學習,是亂學,學了用不了,或學了更焦慮,或成年人的認知,沒辦法系統(tǒng)學習,這樣根本沒辦法支持到孩子或幫到孩子。
第四,目前,錢丹塞恩大量測試,開發(fā)針對家長如何支持孩子,如何教育,養(yǎng)育孩子的一對一課程,家長不用具備高深的專業(yè)知識,不用學太多的基本知識,我們的一對一課程,一學就會,一學就能用。
一課一招,一招多用。真正以用為主。